前段時間,有旅行社商家向思途小編抱怨自己為設計朋友圈海報常常摳破了腦袋,寫出的文案卻怎么也打動不了客戶。怎么回事呢?小編想起了下面這個例子:
「某小區一業主夜里被人追殺,逃命的過程中喊“救命”,沒有一戶開門,誰也不愿惹麻煩;情急之下他大叫“著火了!大家快跑!”頃刻大伙齊刷刷沖出屋子嚇走了壞人。」
這個故事很極端,但背后的問題卻是我們常常所忽視的。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想解決方案。卻忘了別人關心的都是與自己有關的事情?!白脏诵汀钡奈陌覆⒉簧僖?,我們也常常能夠發現自己的宣傳重點難以打動目標用戶的心。原因就是,你的文案還是以自我為中心,沒有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
Ipod的經典廣告,歷來備受推崇:“把1000首歌裝在你的口袋里?!眴滩妓沟牟湃A可能是我們普通人所難及的,不過作為旅行社,也可以有“把1000個景點放進你的相機里”的靈感。營銷型文案,必然要以用戶為中心,只有寫他們想看的,愿意看的,才可能真正地走進人心。
想一想,大部分在朋友圈看到的H5或者分享海報,是不是都是走心的文案呢?
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有專門負責理性思考及控制情緒的區域,而這兩個區域是無法同時工作的。這就意味著,我們所寫的文案,只能引發用戶的感性思考或理性思考。對于旅游產品而言,我們通常是想引導用戶的“沖動消費”,那么也就更希望他們能被情感左右。因而,也就需要更加感性的文字來打動用戶。
作為旅游類的產品,我們的賣點主要是更好的體驗(情感上的、服務上的),再寫這一類的營銷文案時就可以用到情緒推拉的方法,通過充滿情緒性的文字將用戶的情感推向感性。
當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為什么能刷屏?原因在于它準確表達了無數人共有的心聲——沒有時間,想要自由,想要換換心情,看看別樣風景。所以,它的成功在于從用戶的角度精準的傳達了旅行的意義。
同樣的,對比今年遭瘋狂吐槽的馬蜂窩洗腦廣告,再回顧步履不停當年的文案是不是更能激發白領麗人說走就走的沖動呢?
“你寫PPT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
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
你擠進地鐵時,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云端....
你在會議中吵架時,尼泊爾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總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
總有一些噴著香水聞不到的空氣,
總有一些在寫字樓里卻永遠遇不見的人?!?/p>
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們可以通過表格一一對應我們的文案類型以明確不同的定位。
如圖,在制作朋友圈海報標題及h5的時候,我們的目的在于獲得大量的轉發、引起客戶的關注、吸引用戶下單。這時我們希望用戶思考(質疑)的少而認同的多,那么因此,我們的文字需要更新的飽滿,能夠喚起用戶的共鳴,激發他們的聯想。當然有時候我們也會制作具體的線路宣傳海報,那么這個時候更適用于次感性的文案;
次感性的文案常見于網頁banner和公眾號。banner是用戶瀏覽頁面時一眼就能看到的東西,在這個時候打動消費者,他們才會有了解以及購買的興趣。我們常常著重突出的促銷低價、限時優惠,都是在激發購買沖動。但與此同時,我們通常也會在banner里表明旅游的目的地以及核心亮點(或主要的行程安排),讓自己的文案更有說服力。
同理,公眾號文章也是這樣。我們想要具象化地說明某地的景色有多美,除了優美感性的文字,還會配圖印證,增強畫面感、真實度。也就是在激發興趣的同時,讓消費者清楚地知道產品的價值所在。
如果說次感性是在表達旅游的目的,那么次理性的文案就更多是在凸顯旅游的重要性了。想一想,我們在編寫產品簡介或標簽時,是不是都在精煉提煉這一產品的關鍵詞,提煉產品的屬性呢?而這些關鍵詞既包括了目的地等描述性特性,也融入了浪漫等情感體驗性元素來迎合客戶的心理期待。這種理性+感性的融合使用,可以滿足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和游覽體驗的雙重期許。
最后一種理性文案,則主要是為了增強用戶的信任感。我們旅游類的產品,一般是先激起用戶了解的欲望,再通過詳盡的說明增強可信度,打消用戶的疑慮。我們的產品詳情頁就是在發揮這樣的作用。在瀏覽產品時,用戶如果被我們所給出的標簽所吸引,那在了解具體的行程詳情時,就會更關注這方面的細節。所以,我們在編寫行程說明的時候,就應該就產品的賣點標簽進行說明,比如我們強調了旅行的高品質,就應該在住宿、餐飲中強調高檔的定位,也可列舉具體的酒店名稱、服務細節,來增強自身的說服力。
當然,這種情緒推拉的文案技巧還可以用在更多更廣的方面,這主要視我們的營銷重點而定。不過不管是什么時候,旅游文案都應該站在用戶的角度,表達他們真正想去關注的內容。好的文案,始終都是從用戶的角度出發。
贊
0
有一點幫助
0
沒有幫助
參與評論